张家口市地方作物谷子和燕麦获“FAO”青睐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张家口日报记者 魏民 通讯员 贾莉
没有中断过的小杂粮研究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市农科院成立时,就没有中断过小杂粮的研究,直至现在。在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我市有两类地方品种列入支持与保护,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实属不易。”市农科院办公室主任任全军介绍到。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作为国际执行机构,农业农村部是该项目的国内实施机构。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我国遴选出水稻、大豆、谷子和燕麦四类中国起源并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地方作物作为目标物种,并以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开原市和黑龙江省穆棱市为目标区域,列入保护与支持的项目包括云南省的水稻;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大豆,以及我市的谷子和燕麦。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通过地方品种保护的激励机制、示范与推广等活动,增加传统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地方品种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任全军说,单一作物品种一旦遇到病害,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但作物多样性就不同了,一种作物受到灾害,还有其它品种。
从2016年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就开始在我国遴选地方物种,每年在北京、云南等地召开会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还到我市宣化和张北进行考察。在选择保存下来的传统品种时,在谷子方面选择了大白谷;在燕麦方面选择了“三分三”莜麦。
被长工推广开来的“大白谷”
日前,农业农村部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与河北省环保站有关专家,来到我市宣化区贾家营镇双印子村和张北县大河乡中华村,就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进行调研评估,专家分别提出宣化区和张北县农民参与的谷子和燕麦地方品种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案。
在专家调研的宣化区贾家营镇双印子村,大白谷的种植历史十分久远。
大白谷是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一带流传久远的传统谷子种植品种,生长期为140天,适应性强,加工出来的小米品质优良,米粒晶莹圆润,色泽鲜黄明亮,粥饭绵软可口,清香甜美,富有弹性,糊化温度偏低,维生素含量高。
说到大白谷的推广,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朝年间有一位长工姓白,整日给地主干农活,地主家种植的谷子加工成小米后,无论粥饭都特别好吃。地主不让长工将谷子籽种卖给外人。后长工不在地主家干活了,他将谷子籽种藏在鞋里悄悄带出地主家,地主家种的谷子叫“小白谷”,为了避嫌,这位长工给自己种植的谷子起名为“大白谷”。
目前在宣化种植的大白谷亩产可达到600斤,每斤卖到8元,大白谷比其它谷子品种每斤可多卖1元钱。而蔚县种植的4万亩大白谷,都是在水浇地进行种植,亩产达到800斤,每斤价格8到10元。
任全军介绍,优特互联张家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双印子村建立了大白谷谷子种植示范区,种植面积500多亩。公司生产有机小米,有机产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种植区域周围一公里没有污染源,要经过3年的转换期,也就是从第4年起才算是有机产品。该公司的产品有多种包装,有机小米销售到北京等地。
三个莜麦粒加起来一寸长
“现在有人特别想吃过去的玉米老作物品种,但很难找到,老作物的味道只能成为一种记忆,因此传统老作物保护与推广十分重要。”任全军说。
张北县大河乡是燕麦的主产地,在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杨才等不少市农科院的莜麦专家。广西桂林一家公司将大河乡作为企业的种植基地,认证了100万亩燕麦。
莜麦是燕麦的一种。大河乡农民种植的“三分三”莜麦,因3个莜麦粒的长度可以达到一寸而得名。“三分三”莜麦是一种地方传统作物。莜麦新品种亩产可以达到300多斤,而作为地方品种的“三分三”莜麦产量并不高,一亩地只能打100多斤。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为期5年,市农科院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农民习惯等,与项目专家密切协作,征求地方政府、农户、私营企业等各方意见,从品种资源保护、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开发利用,分别提出宣化区和张北县农民参与式的谷子和燕麦地方品种农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案,通过5年努力推进谷子、燕麦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市农科院从万全区找到一家燕麦加工企业,该企业负责人是张北人,建有厂房以及燕麦加工生产线。他从小种植燕麦,对燕麦情有独钟,并在张北建有种植基地,带动农户种植。市农科院希望该企业将“三分三”莜麦地方品种保护发展起来,带动农民种植并获得好的收益。
转自:张家口新闻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