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观展丨焦虑的空间档案深度报道,带你先享体验~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熟悉艺展圈的朋友一定对OCAT不陌生,作为华侨城文化艺术产业开拓的重要一环,OCAT馆群是中国少有一所隶属于高级美术馆的非盈利性当代艺术机构。15年发展历程,如今已是很多热爱艺术的粉丝心中名副其实的“白月光”。
OCAT研究中心远景
日前北京OCAT研究中心启动了“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并将优胜方案《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以展览的方式呈现于众,即刻便得到了惊赞的反响。也许你还没来得及去,看完今天这一“先行版”展览解说,相信你的日程表里一定会重新规划!
走进艺术家心里的世界
共境交流
展览的序幕从OCAT研究中心主体建筑的混凝土景观墙上拉开。策展人利用这道墙上的空洞,把卡夫卡《地洞》的开篇排名前列句话嵌入其中。正是这句看似结尾的话,“我造了一个地洞,似乎很成功”——开启了地洞内这位理性动物的无穷反思与焦虑。
在展厅内,策展人通过设置迷宫、镜子、折屏等空间化的装置,为每一件作品建立特定的位置、关系以及情境,让“空间的档案”和“档案的空间”在互为对象和场所的“异托邦”里相互推动与拓展。整个策展框架与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了一条贯穿于展厅内外的、看不见的莫比乌斯带,以此邀请观众在穿行往复之中感受“身临其境”。
进入展厅
观众将首先遇到一座小型迷宫。从入口看,迷宫的墙像一座影壁,只有绕转过去才能找到迷宫的入口。这座迷宫是艺术实践与策展实践的交汇点——策展人把艺术家安德思·耶丁的写作《阳台,暗室和汉诺威的豚鼠》转化为展览空间,是她对如何在展览中重新打开艺术家的创作并开启新的对话可能性的思考。
(网络图)
黑色迷宫左侧
是OCAT研究中心展厅最明亮的部分:一条宽阔的长走廊,通往新改造好的图书馆。策展人特意将《地洞》,这部卡夫卡在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冬天写下的,没有结局,也没有任何色彩描述的短篇小说,安置在这一“光天化日”的情境里,并邀请观众进入剧场式的空间。
(网络图)
地洞的入口边是通往下沉展厅的大台阶,那里交织着三部关于乌托邦的大型空间档案作品。首先是梁硕的《大绵山卷》在楼梯口初露端倪。曲折的画壁打破了下沉展厅里的四个隔间,构筑了进入史诗状态的“景区”。
(网络图)
下沉展厅被一组折屏从中间一分为二。一边是从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中国姑娘》(1967)出发的一系列几乎完全黑白的静帧画面,所有图片均使用闪光灯拍摄。另一边是在红色墙壁上摇曳着的、沉默的树影。在莉娜·塞兰德的作品里,图像、声音和文字被调度成一个相互诘问的整体,她用影像的武器来对抗其自身。
OCAT研究中心有一个下沉庭院,把这个艺术机构与周围城市的喧嚣隔离开来。它有两条通向别处去的楼梯。“然而一切如故”,是《地洞》的最后一句话。它与吴历在《云白山青图》里为桃花源入口添的那座碑,隔着时空,遥相对话。
即日起到访北京城市会客厅
即可免费带看观展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是OCAT研究中心在完成空间改造之后,排名前列利用整体展厅实施的展览。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研讨会,策展人将邀请不同领域的人士在此进行表演、写作、声音艺术创作,举办讲座及研讨会等相关公共活动。
即日起,到访京北华侨城北京城市会客厅,即可享受免费带看观展体验~
地址朝阳区慧忠里103号洛克时代中心首层底商安立路地铁站—D出口
(效果图)
温馨提示:为配合疫情防治工作,现场参与活动的观众须出示实时绿色健康码,接受体温测量;活动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并注意保持距离。
本广告为要约邀请,所示图片及文字仅供形象宣传使用,不构成合同内容,具体以合同内容及政府最终审批为准。文中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司保留对宣传广告修改的权利,敬请留意较新资料。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